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焦点 > 翻白眼有助视力恢复?网红说法求真 正文
时间:2025-07-15 11:11:55 来源:网络整理 编辑:焦点
翻白眼有助视力恢复?网红说法求真2024-06-21 10:57:48 来源:扬子晚报 作者:唐炜妮
翻白眼有助视力恢复?当心!翻白复网法求动多了反而增加眼疲劳
网红说法求真
近日,助视#翻白眼两周后视力恢复正常状态#以1.5亿阅读量冲上了微博热搜高位,力恢河池市某某电梯制造厂评论区很多网友表达了质疑。红说南京江北医院眼科主任刘文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,翻白复网法求“翻白眼”是助视眼外肌在运动,而近视与睫状肌相关。力恢因此“翻白眼”和近视并无直接关系。红说更应注意的翻白复网法求是,频繁运动眼珠可能反而会增加眼睛疲劳。助视河池市某某电梯制造厂
记者搜索发现,力恢这则热搜词条源于一则网帖。红说帖主表示,翻白复网法求自己十年前做过近视眼手术,助视所以对视力的力恢变化特别在意。近期因为工作环境昏暗加上用手机时长过长,且喜欢晚上侧躺玩手机,发现右眼散光越来越严重,到了模糊的程度。帖主之后在网络上看到一个“偏方”——翻白眼可以治近视,其原理是眼球的形状是可塑的,时常向下看手机,眼球肌肉没有得到均匀锻炼,导致了近视或散光。帖主称,随后自己便在通勤路上的半小时“闭着眼睛翻白眼”,“昨天出门看跟光有关的展,整场走下来没有任何散光的感觉,而且在外面看远处的字也不会有模糊的感觉了。”
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帖主还明确提到,自己改变了生活中其他不少习惯,例如玩手机时间控制在2小时左右,连续两个礼拜都在10-11点左右入睡,睡前也没有玩手机。
我国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,近视人群相当庞大。“翻白眼”这么个小动作竟然能起到如此帮助?此热搜词条阅读数高达1.5亿,大多数网友都表示十分疑惑。更有网友直言,“看到这条热搜,我都忍不住翻了个白眼。”
对此,南京江北医院眼科主任刘文斌明确指出,“翻白眼”和视力恢复并没有相关性。“虽然有一部分人是先天性的高度近视,但大部分人的屈光问题都与不良用眼习惯如用眼过度相关。”刘文斌主任告诉记者,当人总是看近处的东西时,睫状肌要调节、牵拉,眼轴越拉越长,这也是近视以及近视加重的原因。同时,总是看近处也会影响大脑,使眼睛发育趋于“只看近处”。而眼珠上下左右动如“翻白眼”,只是眼外肌的运动,和睫状肌没有关系。
专家认为,帖子中所提到的“视力恢复”可理解为“早睡”“少玩手机”等生活习惯的改变,从而缓解了视疲劳更为合适。视疲劳的时候适当“转眼”有一些让眼睛放松的作用。但专家提醒,值得注意的是,眼球运动过多导致肌肉牵拉反而可能会增加视疲劳,增加对眼睛的负担。
刘文斌表示,45分钟是眼睛的“运动极限”,这时候再不休息眼睛的话,屈光度就会像皮筋一样过度牵拉,超过弹性范围。休息眼睛,对眼睛肌肉及时地放松也是一种及时修复,对近视防控最重要。“视疲劳最主要就是看近处看太久。现在学界有个‘20-20-20’的金标准,即每隔20分钟要望远,眺望20英尺(6米)以外的地方,望远20秒,这是最好的休息方式。”此外,充足的睡眠、均衡的饮食、充足的户外活动和阳光照射,都对眼睛发育很“友好”。
(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)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健康·生活频道
特朗普威胁金砖国家,卢拉反驳:世界不需要皇帝2025-07-15 11:08
烧水除塑有方法 饮水安全新招揭秘2025-07-15 11:07
吃“软糖”养生,是新消费还是智商税2025-07-15 11:00
新型疫苗有望终止结核病流行2025-07-15 10:41
中方敦促也门胡塞武装维护红海水域航道安全2025-07-15 10:28
新型疫苗有望终止结核病流行2025-07-15 10:10
科学减脂,“迈开腿”要跟上2025-07-15 09:51
中国专家发现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遗传机制 助个体化用药2025-07-15 09:50
590分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,家长很后悔,其实也大可不必焦虑2025-07-15 08:52
看腿就能判断血糖高不高?专家:皮肤变化成因复杂,不能一概而论2025-07-15 08:34
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9岁2025-07-15 10:49
中国专家发现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遗传机制 助个体化用药2025-07-15 10:46
宁夏开展全国孤残儿童护理员高级技师、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2025-07-15 10:22
司美格鲁肽进医保了 国家医保局:用来减肥不报销2025-07-15 09:40
湖南省联社叫停“养老贷”业务2025-07-15 09:30
中新健康丨开工成“特累”族 专家支招巧解“节后综合征”2025-07-15 09:19
专家:症状减轻不代表炎症消失 哮喘治疗应长期、连贯2025-07-15 09:13
吃辣椒除了过瘾居然还有隐藏好处?2025-07-15 09:10
欧盟气候监测机构:全球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第三热6月2025-07-15 08:57
专家:症状减轻不代表炎症消失 哮喘治疗应长期、连贯2025-07-15 08:29